1.信号输出波形方波幅度可选5V/12V。
2.通电即可进入工作状态,勿需预热过程。
3.检测精度高、稳定性好、抗干扰。
4.可任意位置,任意方向安装。
5.不需反复调零即可连续测量反扭矩。
6.可以传递禁止扭矩信号、旋转扭矩信号、动态扭矩信号、静态扭矩信号。
7.能源及信号非接触传递,传递信号时与是否旋转,转速和转向无关。
8.传感器可脱离二次仪表立使用,只要按需供电即可输出阻抗与扭矩 成比的等方波或脉冲波频率信号;或者电压、电流信号。
9.由于变压器感应供电,且没有集流环等磨损件,故可以高转速长期工作,应用于电机、发电机、减速机、柴油机的扭矩监测。
可检测动力机械输出的转矩、转速、功率。如电机、内燃机、曳引机、石油钻机等。
可检测传动机械输入、输出的转矩、转速、功率、。如减变速机、电动阀门、离合器等。
可检测钢性传动件的可承受转矩。如石油钻机钻杆、煤矿山体固定锚杆等。
可检测制动机械的制动转矩。如制动器、失电保护器、汽车涡流减速器、吊车减速器、刹车等。
可检测旋转工作机械需要的转矩、功率。如发电机、水泵、风扇、搅拌机等。可检测运动付摩擦转矩。如汽车传动球头与球头座、船舶尾轴与尾轴套、滚珠丝杠与螺母等。
设备应安装在干燥通风、无腐蚀气体存在的厂房中。设备安装,要有接地,设备专线供电,以干扰。设备周围不得有强磁场干扰源,设备主轴不能承受径向力,同轴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.05mm,使用有补偿间隙的柔性联轴节,设备由操作人员按照分类说明书设定仪表参数并操作,设备出厂精度已经标定,非人员不得调整标定的精度上的按键和旋钮,否则造成精度偏差,需返重新标定,非人员不得操作。
环境温度不超过40℃,海拔高度不超过2500m。当环境温度为20℃时,相对湿度不大于85%。
动态扭力测试仪操作方法:
1、电源经过处理后送 ,经激励电源送到应变轴上;
2、由稳压电源变成稳定电压供给应变轴上各电子器件;
3、将应变轴的微小变形转换成电信号,经过压/频转换,变成与扭应变成比的频率信号,通过 调解电路整形后输出调频方波信号。
转速的测量:转速测量采用磁电码盘的方法进行测量,磁电码盘均有60个齿,轴带动磁电码盘每旋转一周可产生60个脉冲,高速或中速采样 时可以用测频的方法,低速采样时可以用测周期的方法测出准确的转速。本传感器精度可达±0.1%~±0.5%(F·S)。由于传感器输出为频率信号,所以无需AD转换即可直接送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。
本传感器的测速方法采用内置测速,订货时用户需注明是否监测转速信号。
仪表的参数被分为若干组,每个参数所在的组中列出。
第2组及以后的参数受密码控制,未设置密码时不能进入。
第1组参数是受密码控制可以通过设置参数选择。设置为OFF时,不受密码控制;设置为ON时,若未设置密码,虽然可以进入、修改,但不能存入。
进入设置状态后,若1分钟不进行按键操作,仪表将自动退出设置状态。
2、 报警设定值的设置方法
报警设定值在第1组参数,无报警功能的仪表没有该组参数。
① 按住设置键2秒不松开,进入设置状态,仪表显示第1个参数的符号。
② 按确认键可以顺序选择本组其它参数。
③ 按移位键调出当前参数的原设定值,闪烁位为修位。
④ 通过移位键移动修改位,增加键增值、减小键减值,将参数修改为需要的值。
⑤ 按确认键存入修改好的参数,并设置本组的其它参数。若为本组zui后1个参数,则按确认键将退出设置状态。重复②~⑤步,可设置本组其它参数。
如果修改后的参数不能存入,是因为参数被设置为ON,使本组参数受密码控制,应先设置密码。
3、 密码设置方法
当仪表处于测量状态或第1组参数符号显示状态时,可进行密码设置。
① 按住设置键不松开,直到显示。
② 按移位键进入修改状态,在移位键、增加、减小键的配合下将其修改为01234。
③ 按确认键,密码设置完成。
密码在仪表上电时或1分钟无按键操作时,将自动清零。
4、 其它参数的设置方法设置密码
① 先按上一条“密码设置方法”的方法设置密码。
② 第2组参数因为是密码参数所在组,密码设置完成,按确认键可选择本组的各参数。
③ 其它组的参数,通过按住设置键不松开,顺序进入各参数组,仪表显示该组第1个参数的符号。
④ 进入需要设置的参数所在组后,按确认键顺序循环选择本组需设置的参数。
⑤ 按移位键调出当前参数的原设定值,闪烁位为修改位。
⑥ 通过移位键移动修改位,增加键增值,减小键减值,将参数修改为需要的值。
以符号形式表示参数值的参数,在修改时,闪烁位应处于末位。
⑦ 按确认键存入修改好参数,并转到下一参数,④~⑦步,设置本组其它参数。退出设置:在显示参数符号时,按住设置键不松开,直到退出参数的设置状态。
动态扭力测试仪售后服务:
1非承修责任的第三方拆动,改装,改版造成损坏的
2保修期外,我们提供有偿维修服务(只收成本配件费用)
3客户自行拆机或撕毁,涂改机身所贴的易碎保修标贴,则视为主动放弃保修权利
4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机器损坏,外力碰撞,跌落,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个人失误